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自从两年前停止更新博客之后,一直以gitbook的方式写各种学习笔记。

今天,重启博客网站。

借此机会回顾一下过去十三年间的个人技术博客的历程。

遥远的2005年

直到今天翻自家的blog历史记录,才意外的发现:我的第一个技术博客,居然是在CSDN!

http://blog.csdn.net/aoxiaojian

当时我才刚加入亚信,做第一个项目,给邮箱系统增加即时通讯功能。

当时选择的是Jabber,然后没啥中文资料,我就只能用我那蹩脚的英文能力啃英文资料!

十几年后回想,当时亚信的AIMC邮箱团队,阵容是何其的强大!这十几年职业生涯见过的最强大的团队莫过于此。

然而当时我只是一个才毕业两三年的毛头小伙,还不知道身边的那些貌不惊人的年轻人日后会成为高山仰止的对象。

人生如梦!

从2006-07到2013-02:blogjava

好像当时csdn的访问速度有些问题,我就将blog搬到了当时流行的blogjava网站。

http://www.blogjava.net/aoxj

陆陆续续写了这么多:

当时blogjava很是热闹,博客一发出去,就可以看到阅读数蹭蹭就上去了,很有成就感。

然后就记得blogjava首页有一个阅读数排行版,我当时很努力的发文章,后来终于杀进100名进入首页,再慢慢一点点的往前爬。想想也真是闲的蛋疼。

今天特意去首页看了一眼,都停止更新长达五年了,sky ao还在排在前50名:

顺便瞅了一眼,江南白衣还排在23名,最后一次更新在2011年。

可见今天的blogjava有多败落。

关于这个排行版,有个小插曲:当年就是在blogjava的排行榜中认识的白衣,所以后来某人在爱立信第一次亮相时做自我介绍的场景就成为经典:大家好,我叫肖桦(一片沉默:谁啊,不认识)…… 网名叫做江南白衣(掌声四起:啊,原来是你啊,久仰久仰)

看看当时都在写些啥:

这里比较搞笑的是第一篇,2009年初学maven时写的总结,用来打包应用到zip包然后解压即可运行。2016年我在做dolphin框架时,忘了怎么打包了,一顿百度/google,最后找出来的比较靠谱的文章居然还是自己写的这篇。——可见没事总结一下还是有意义的,天知道若干年后会不会有需要。

dbcp文档中文翻译那个,貌似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喜欢翻译文档,不过早期翻译水平很烂,经常被人在评论里面说还不如看英文。无地自容的感觉,当然现在水平也没好到哪里去。但是,我经常安慰自己的是:贵在坚持。

最后一个更是搞笑,文章写于2009年,当时就上了8g内存。现在2018年,整整九年过去了,我现在用来敲这个文档的笔记本也才16g内存,十年间几乎没啥变化。摩尔定律失效的典型下场。

从2006-07到2013-02:javaeye

当时还叫javaeye,某人还叫肉饼,当时还盛行ror。

Javaeye的博客推出之后,因为可以导入blogjava的博客,我就同时使用blogjava和javaeye的博客,互为备份。

http://skydream.iteye.com/

庆幸的是,十余年后这两个网站都还幸存,我的博客内容也都还健在。只是javaeye改名iteye,物是人非。

当年一起泡javaeye的朋友们,一向可好?

2009/2010年间备受EJB/weblogic困扰的我,当时的想法就是一定要找个方法解决掉系统太大模块太多复杂度太高维护太难的问题,于是深入研究了一把当时火热的OSGI技术。后来,放弃……

时隔五年,直到2014年底/2015年初,在深入了解微服务之后,终于找到满意的结果。

额外补充一个:当年也是在blogjava的排行版上认识的BlueDavy,受他影响了解到osgi。不过据说BlueDavy后来自己也从osgi的坑中跳出来了,这是后话。

所以说:技术选型有风险,防火防盗防跟风。

从2014-04到2016-01:github page

2014年的时候想法改变,博客更多的是想写给自己,作为自己思考和记录的一种工具,学习工具。

有没有访客倒不再重要,也不再关注阅读数和评论。

当时博客好像也有些寂寥,blogjava和已经更名的iteye也找不回最初的热闹感觉。

于是,将博客搬到了github,利用hexo + github page搭建了基本上没啥人看的博客。

http://skyao.github.io/

当才能不足以撑不起雄心壮志时,就应该静下心好好学习

这句话是当时无意间在某处读到,深以为然,就一直作为座右铭放在博客首页提醒自己:人丑就要多读书!

然后就这么陆续写了两年。

从2016-01到2018-01:gitbook

当博客内容越来越多之后,发现以博客的方式来组织学习类的资料是一件非常不方便的事情,尤其有很多琐碎内容分散在几十个知识体系时。

后来偶尔接触到gitbook,发现以gitbook的方式来组织同一个知识体系是一件非常便利的事情,我称之为学习笔记。

https://www.gitbook.com/@skyao

陆陆续续建立了接近40个学习笔记,有些内容还算充实,有些只有聊聊几句,有些甚至空白来不及开始学习。

好在只是写给自己,除了偶尔分享给同事朋友,也懒得推。

意外的是,在github上各个笔记都很少有人star,反倒是gitbook上的star比较多,陆陆续续也攒了估计六七百个star,小小的安慰一下自己。

从2018-01开始:skyao.io

gitbook虽好,奈何速度总是不够快,2017年年中之后更是经常被墙导致无法访问。

最大的麻烦在于doczh.cn上的文档翻译,当时和service mesh社区的一帮人一起辛辛苦苦翻译的istio/conduit文档,放在gitbook上经常被告之无法访问,怒。

忍无可忍,于是在2017年年底的时候,掏钱在腾讯云买了一个最便宜的主机,然后把这堆翻译资料扔腾讯云上,访问速度飞快。

2018年,被宋净超同学"勾搭",发现hugo是个好东西:编译内容到静态文件的速度超快,十倍于gitbook。当时正在苦于gitbook本地生成速度的我发现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适逢其会,2017年年底因为推service mesh,发了一些文章和分享,演讲实录。都是发在公司或者infoq等的微信公众号里面,非常散乱,而且夹杂着大量广告也不便阅读。期间偶尔还被朋友们索要资料,ppt/视频等,想想干脆自己整理起来好了,要给的时候也方便,避免到处找。

简单研究了一下,发现hugo貌似做这个事情不错。于是在hugo的一堆theme中找到了今天正在使用的这个Academic theme,感觉挺适合作为个人网站兼博客。

顺便赶个时髦,申请了io域名,在高人指点下顺便搞定了https,于是有了下面这个个人网站:

https://skyao.io/

前段时间,将之前两年的几个觉得不错的分享整理出来放在网站上,也算是给自己留一个备份吧。

此外,有些内容不适合以学习笔记的方式存放在gitbook中的内容,以后会慢慢以博客的形式发在这里,比如说本文。

废话说了一大筐,其实就一个意思:以后继续写个人技术博客

结束语

再一次警醒自己:

当才能不足以撑不起雄心壮志时,就应该静下心好好学习

还有:

少说,多做

敖小剑
敖小剑
新时代农民工 * 中年码农

我目前研究的方向主要在Microservice、Servicemesh、Serverless等Cloud Native相关的领域,全职从事Dapr开发,欢迎交流和指导。